薛澜:“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科技创新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从现状来看,我想公报里有一句话非常简要,我拼在一起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其实这句话非常简要,但实际上的确是非常精炼的把中国在过去这几年的发展,应该说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归纳。我们在整个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研发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有一系列的成果,我想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另外,整个中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可以说在全世界的创新体系中成为主力军。因为国内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其实都有很多,但大家有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觉得有灌水的成分。最近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提交了一个报告,对中美进行比较和分析,我想它们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这样可能大家觉得也许更加客观。不排除是美国的这些专家希望利用中国的数据来刺激美国政府,希望能够在科研方面加强投入,我想这也是各国专家的惯用伎俩。
全社会研发投入。他们用的是PPP,就是购买力平价。中国现在和美国按照购买力平价相比是非常接近的,而且按照这样的趋势是会很快的超过美国。研发的强度,占GDP的比重2.2左右。如果我们和高研发强度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差一点的。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但主要的经济体2%-3%左右,中国现在的研发强度已经超过了欧盟国家的平均值,应该是比较高的。我估计咱们的“十三五”的主要指标里,研发强度,我个人感觉要达到2.5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最后的一个情况。我觉得应该也是非常接近的。这有很多其它的比较,但基本上可以看到红色的是中国,蓝色的是美国,应该说中国过去的这些年在科技研发的领域,我们其实已经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唯一差距比较大的就是在基础研究。大家可以看到第二个图,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方面,应该说变化很大,但我们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文章的发表,科技文章的发表现在已经很清楚,中国在2017年、2018年左右,我们的总量超过了美国。我们应该在2016年超过了除了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2017年、2018年总量上超过了美国。在高水平的,顶尖的前1/100的论文发表,我们的确和美国,与欧盟国家有差距。中国的进步非常快,但的确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顶尖的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机构,以机构来排的论文发表,清华排第一位,超过了斯坦福、MIT,哈工大和其它的一些高校也是顶尖的,中国的进步是巨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和美国接近。专利申请,刚才说中国或者说其它的国家,因为中国整个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可以说与其它国家的总量比较接近。专利授予,中国也是最高的。还有就是全球五百强的企业,中国基本上和美国已经很接近。我想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总体在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各方面实现了跨越。
美国报告的分析,在什么时间中国超过了美国?2002年中国在本科科学与工程学位的授予,中国超过了美国。2005年中国在研发的人员总量超过了美国,2010年中国在专利申请,2016年中国在科技论文发表,2018年按照他们算的中国研发投入超过了美国。我们真的要是比较冷静的分析,我讲中国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点刚才讲了高水平的论文。高水平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中国像一匹黑马,应该说进步很快,但我们和美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是它的1/3,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的水平有差距。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依赖比较研究。半导体逆差很大,现在的半导体进口的量是中国单项产品进口最大的。劳动生产率不足,G20国家里我们是倒数的,这里也和我们的农业人口的比重相关。还有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很多日常用的,就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还是需要大量的进口。
成功的原因,中国过去改革与开放形成的良性互动。中国在科技领域有很多历史积淀,因为很多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说中国短短几十年发展过来了,我和他们说如果这样追溯,我们其实应该从1895年开始算起,就是北洋西学学堂的建立,它开始为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出力。我们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国内的改革,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代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始终如一,总体的科技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市场导向,竞争机制,自主开放,重点追赶。国际融合,吸收海外理念,学习海外经验,引进国际主体,包括海外研发中心和高校。国内改革和国际融合形成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不足的原因,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应该说在路上。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包括高校、研发机构、医院,我觉得我们的传统事业单位其实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对这些机构的发展有很大的约束。适应新时代在高校有问题,科研院所的管理体系有问题,国家的创新体系和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调整的问题。中国的创新生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说通俗一点,创新就是把知识变为钱,发生的环境就是在市场。现在的市场环境确实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所以使得真正它的实现,把知识变为钱的实现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观念就是时间的问题,创新能力的积累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很难去违背的。观念、文化、体制、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时间,产业创新能力的积累也需要时间。应该说过去的40年,中国抓住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抓住了国际产业链调整的机会,所以使得我们融入到了国际大循环里去,我们可以去实现经济上的跨越,很多的产品到这集成。最开始挣的是辛苦钱,在这个过程中能力不断的提高。这里其实有很多的短板及核心的零部件等等,我们确实还是需要靠进口。现在大家讲卡脖子的问题,不要忘记了,我们其实是在权衡中为了加快发展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应该说也非常成功。但这些短板,这种创新能力的短板是跨越不了的,到了今天必须得面对。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环境。陈部长已经讲的非常好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不需要多说了。我们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次公报里也把它几个方面,有利方面和存在着面临的挑战都有。还有一个大背景,我们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这里我想半导体领域,左边是一个芯片上能够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现在都是几十亿的,这个是很重要的。右边的图是我们现在基因检测的成本,测序的成本。90年代末,当时首次破译测序是全世界的科学家要集中精力破译的,现在的测序可能几百美元,国内可能更便宜。现在很多的临床应用已经很常见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面,各种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美贸易争端后的科技创新竞争,刚才几位发言人也谈到了,的确贸易战背后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如果说在科技领域还有谈判的机会,那在创新领域美国基本上还是极限施压。制裁高科技企业,施压产业政策,限制科研人才与学术交流。美国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性的法案,这些法案的出台其实还是对今后我们在这方面的合作伤害会比较大,因为方案出台以后不是那么轻易的取消。对美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的转让,包括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包括对中国所有需要的核心技术的限制,基本上就把我们制造2025,“十三五”产业规划,就我们当时需要发展的领域都原封不动的挪到了技术转移限制法里去,就是针对我们的需要进行限制。制裁企业的清单,我想越来越长了,开始从企业开始,后来把硬件的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及重要领域的企业也包括进去,高校和研究机构逐渐纳入这里面。阻碍学术交流,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和学者到美国参加各种学术交流,限制科研人员,尤其是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对他们进行各种审查。有各种各样的很多案例,案例很长。历史上美国跟很多其它的国家都有科技战,美国与苏联在二战以后争夺人才,技术封锁到军备竞赛,应该说和苏联有全面的科技竞争。巴统协议主要是在国防领域,也包括中国。七八十年代美国和日本有过一场科技战,中低端的贸易摩擦到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战,美国通过国家政策与日本竞争,在竞争中取胜,最后赢得了半导体领域的制造权。美韩没有科技影响。中美科技战综合前面的问题,有经济利益的问题,也有国家地位的因素。大家如果看美国原来的科技政策,上来就是说保持美国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二战以后,这是它不可动摇的信念。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发展可能的国际环境,可能与过去40年应该说有巨大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科技交流从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以后,应该说科技领域首先通过。西蒙教授也是诺奖的获得者,70年代很早加入美国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科技代表团,还没有建交,科技界已经开始进行交流。这么多年科技领域非常开放,我想这个其实也是我们所有的科技界大家比较熟悉的环境。
现在的情况发生变化,理想的状态可能大选以后,如果说有新的入主白宫,可能有新的政策改变,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就是随着横线。国际融合,国内自主发展,二者沿着一个很好的态势发展,这个不是很现实。能不能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这也是可能需要努力争取的。而且现在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要与我们脱钩。把中国的科技和创新的领域脱钩。全面脱钩很难,但不排除在若干领域。
“十四五”中国科技发展到底应该怎么做?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里非常重要的提法,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好像这次决议第一章就讲了创新,这个我想在五年规划里是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一个战略支撑,我想对我们这个在新时代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这个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未来科技工作的导向非常清楚,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十四五”里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我们原创创新能力。面向经济主战场,培养发展新动能,也是在“十三五”期间很多的一些重大的科技规划都会继续加强,尤其在一些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筑国家先发优势。这更多的就是要超前布局,在一些重大的事关国家的战略全局性的领域方面,我们要通过重大专项的模式来去重点支持。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别提出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点也是适应我们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这也是要健全支撑民生的科技创新体系,原来我们在这个领域科技的作用还强调的不够,这次我想特别明确的提出来。我们强调自立自强,不是闭关自守,开放合作仍然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主题。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贡献中国智慧。我们一方面继续与国际的科技网络合作中不断合作交流学习,希望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中国的贡献,通过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及公共卫生等做出中国的贡献。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促进国际科研合作,设立全球科学研究基金。我们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有更多更新的举措。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一脉相承不断推进的。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说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还是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推进。科技创新强国的两大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十三五”已经开始在布局的,我想“十四五”还会进一步的加快推进,包括国际科创中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在不断的酝酿,重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这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的加强建设。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要建设更多的产业发展高地,新经济发展的平台,企业的研发中心,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有的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如果没有人的积极性发挥,那所有的这些科技工作都是空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我们核心的落脚点。
刚才所有讲到的希望实现的东西,其实还是得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解决。我们公管学院是研究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是组合拳。市场失灵是所有市场经济都面临的问题,这些领域需要有一套政策,包括加强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加计抵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市场环境不够完善,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推进,包括早年的高技术园区都是营造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中国面临两类其它国家不经常遇到的问题,国际封锁条件下的国防科技政策,巴统到瓦森纳协议,国防领域都得自己干。现在新增的就是市场条件下,就是在民用的领域,前沿技术也有技术封锁,这是中国碰到的独特问题,全世界其它国家没有碰到。我们目前也在积极探索,讨论的比较多的就是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关键核心技术怎样利用新兴举国体制进行突破,这是组合拳。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去解决破解当前面临的问题。
谢谢大家。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