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旭日干:试管山羊之父

      旭日干——简介

  旭日干 (1940.8.24 -) 家畜繁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84年获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校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7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以家畜生殖生物学为中心的现代畜牧业高技术的研究。首次探索出山羊、绵羊和牛精子体外诱导获能的途径,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和国内首胎、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并建立了规模化生产试管牛、羊的整套技术工艺。系统地观察和记录了牛、羊卵巢卵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规律,为揭开哺乳类动物受精之谜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在家畜育种研究中创造性地应用体外受精的理论与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技术,为家畜改良和育种开创了新的技术途径。

      旭日干——简历

  • 1965 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
  • 1965、8—1968、11在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做研究工作
  • 1968、12—1970、5内蒙古生产建设委员会任科技组组长
  • 1970、6—1971、11伊蒙准格尔旗沙圪堵公社任科技干事
  • 1972、12—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院长
  • 1993、5—内蒙古大学校长
  • 1995、6—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部主任
  • 1984、11— 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1985、4— 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
  • 1989、6—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1990、12— 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1—再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3、3— 被评为国家先进工作者

1994—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校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4—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劳模大会

1999— 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2000— 获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

2002—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旭日干——试管山羊之父

    1982年4月,旭日干赴日本深造,专攻家畜繁殖生物学。当时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属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尽管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育成了“试管兔”和“试管婴儿”,但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家畜绵、山羊的体外受精试验却一直未获成功,关键技术难有突破。立志用现代科技推进祖国畜牧业发展的旭日干,决心知难而进。在花田章博士指导下,他专攻“山羊、绵羊体外受精”重大课题,不避困难,顽强攻坚。在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每天工作投入13~17个小时。在对所有前人的牛羊体外受精试验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他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经数百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山羊、绵羊精子药物诱导获能新方法,并用于山羊体外受精实验一举获得成功。1984年3月9日18时10分,世界上首例试管山羊顺利诞生,轰动了日本和国际学术界。“试管山羊”的育成,将国际胚胎工程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展现了家畜改良的巨大美好前景,这位蒙古族 学者也被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1989年旭日干成功培育出我国首胎、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该项成果被评为我国1989年度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一举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国、日本等国家之后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但是这项成熟的科研成果却由于体制的原因无法大面积实现产业化的转变。用旭日干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费了很大的劲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目前,国内有1.4亿多头牛,除奶牛外其它都是土种牛、杂种牛,养到4岁多一头牛的体重平均在300公斤左右,可是国外一头良种牛到2岁时体重就达到800多公斤,我们养两三头牛不如人家养一头牛。过去培养一头品种优良的牛需要20年的时间去改良,现在应用试管牛胚胎移植科技一两年之内就可以生产好几万胚胎,移植给当地的母牛生下来的就是纯种的日后体重可达800多公斤的良种牛。”

  可是对于内蒙古的牧民,家家户户仅有多则不过百头牛,少则只有七八头牛的粗放式经营现状,这样的高科技推广面临着难言的尴尬。旭日干说,动物的繁殖不象植物种子播种一样,动物的繁殖周期长,且需要有规模化的应用基地。

  旭日干在等待一条产业链形成的时机、也在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在国内他建立了多处试管牛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采用生物高技术与畜牧业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进行良种繁育,培育出高产优质纯种牛500多头,他渴望西部地区这种典型的粗放式经营有朝一日能和高科技接轨。他渴望能够有牛肉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出现,这样能够造福牧民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脚步将会加快。其时,他有望成为第二个“袁隆平”。

  旭日干与第一只诞生的试管羊

      旭日干——实干家

  “职务可以变,但情感无法变。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我永远热爱内蒙古大学”,这是旭日干离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上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一职时说的话,与其说他有内大情结不如说他有大学情结,他深谙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所大学可以在某些地区的学术领域、研究领域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可以在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为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他不爱财却尤其爱才,去年他将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区给的特别奖80万元全部用作旭日干院士学术奖励基金。旭日干说:“这个基金已经有近百万元的资金,这些钱将全部用来鼓励和奖励内蒙古大学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年轻学者。这个基金还可以为年轻学者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年轻学者进行科研活动和购买实验仪器。”

  旭日干原是做讲座 

  他爱讲实话尤其爱办实事,目前在中国工程院分管评院士工作的旭日干非常重视学术领域存在的学风道德、学术道德问题,因为评院士工作要求更为严谨,他深感自己任务艰巨,同时他表示,对中国的学风问题要严格对待,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他纯朴却不经意间流露幽默,接起电话回答老朋友“我在办公室呀!”对方正在他北京的办公地方找他,之后他马上笑着补充:“哦,我回学校了,在内大的办公室呢。”

  66岁的旭日干有常人惊叹的毅力,他可以坐一天车奔波之后依然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他可以不戴老花镜坐在电脑前整理资料,包括给记者拷贝他收藏的珍贵资料。

      旭日干——科学研究成果

  旭日干院士自七十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农业生物工程及生物高技术的研究,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2—1984年赴日留学期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山羊、绵羊的体外受精,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获得了博士学位,为祖国争了光。回国后他创建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牛、羊体外受精技术为中心的家畜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研究,于1989年培育出我国首胎首批“试管绵羊”与“试管牛”。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七五”、“八五”和“九五”项目、自治区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深入系统地观察和记录了牛、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发育的全过程,为揭开哺乳动物类受精与发育的奥秘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利用IVF技术工厂化生产试管牛、羊胚胎的一整套技术,建立了相应的中试开发基地,为“试管家畜”这一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他共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9部,其论文被国内外学者多次引用。

      旭日干——所获荣誉

  旭日干院士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一等、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乌兰夫奖金奖。台湾光华科技基金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并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次)、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校长、呼和浩特市十佳市民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学技术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旭日干教授自1993年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以来,在继续坚持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同时,以超人的工作精力,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他以敏锐的思想,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目标,主持实施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计划,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了内蒙古大学董事会和校友会,多方筹资,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条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使内蒙古大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学校办学规模成倍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